特发性震颤,这个医学术语描述的,是身体深处悄然发生的一种失衡。正如一位65岁的工程师,在退休后发现自己的双手,尤其是在进行精细动作时,会不自觉地颤抖。握笔写字,笔尖在纸上跳跃;端起茶杯,水面也随之晃荡。这种“不听使唤”的抖动,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更让他对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感到力不从心。
这位患者,性情严谨,这或许也暗示了他对生活掌控力的重视。当双手出现难以控制的颤抖,特别是“紧张或疲劳时加重”,这使得他更感困扰。西医诊断为特发性震颤,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反而伴随夜寐欠佳、口干耳鸣等不适。这些症状,在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田卫东大夫的眼中,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中医病机图景。
田大夫的辨证结果是“肝肾阴虚,风阳内动”。这八个字,恰如其分地解释了患者为何会发生特发性震颤。
肝肾阴虚,是病症的根本。在中医看来,肾精是生命的本源,肾精充足,则脑髓充盈,身体机能正常。肝血则濡养筋脉,使之能够灵活舒展。这位患者的舌红少苔,脉弦细数,都提示了阴虚内热的征象。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气,肝阳便容易亢盛。 风阳内动,是病症的表现。肝阳亢盛,如同体内有一股不安分的“风”在涌动,它冲击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在双手表现为不自主的颤抖。这种“内风”,并非外界的自然风,而是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邪气”。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疲劳,都会耗伤本已不足的肝肾之精,进一步加剧肝阳的亢盛,从而使得颤抖加剧。展开剩余50%基于这一辨证,田大夫的调理方案也围绕着“滋补肝肾、平肝熄风”展开。他为患者开具了系统性的中药方剂,并配合生活调摄。这正如文章中所述的方药理念:
滋补肝肾之品,如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等,旨在充实肾精,滋养肝血,从根本上解决肝肾亏虚的问题,为身体注入“生机”。 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天麻、白芍等,则直接针对“风阳内动”,平息体内躁动的“风”,使肢体恢复稳定。 安神定志之品,如酸枣仁、茯神等,则是为了缓解患者的夜寐欠佳和焦虑情绪,因为心神的安宁也是减少“内风”扰动的重要因素。经过三个月的系统调理,患者反馈的结果是振奋人心的:颤抖程度明显减轻,能够较为自如地书写和用餐,睡眠也得到了改善。他形象地比喻:“就像给身体这棵老树浇了水,风也小了。” 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医治疗的精髓——从根源入手,滋养根本,平息内风,让身体这棵“老树”在岁月的风雨中重新找回稳健与宁静。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中医在应对特发性震颤这类复杂病症时的独特优势,它不仅仅是针对表面的症状,更是深入探究病因,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平衡,最终达到整体调治的目的。
发布于:北京市十大配资公司,股票配资网配资,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